美国基础设施建设市场的巨大空间与中国企业进入的三大难点解析

    时间:2018-04-18 09:41:29   来源:  作者:  阅读:

    众所周知,美国基础设施整体状况老化严重,未来基建领域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可持续需求。据估算,至2030年美国在基础设施领域平均需要投资每年4550亿美元。美国总统特朗普也于2018年1月公布了1.5万亿美元的基建计划。然而,据美国交通部数据,仅地表交通基建投资缺口就高达9000亿美元,投融资缺口巨大。中恒远策研究员张舒涵认为,中国企业应当把握住机遇进入美国市场,对可能出现的障碍做好充足准备并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目前,中国企业已经成功打入美国基础建设市场,如截止2017年10月,中国中车在美国签约了1579辆地铁订单,并继波士顿地铁的首次签单后,在芝加哥、洛杉矶等几个美国大都会陆续打开市场。三一重工、徐工集团等公司也成功进入美国工程机械市场。中国知名的国际工程承包商有傲人的专业资质、丰富的国际经营经验与雄厚的综合实力,且在建筑、铁路、港口等领域具有睥睨国际群雄的竞争力。中恒远策研究员张舒涵认为,即使中国相关企业在如此明显的优势下,却依然出现中美在交通运输和基建领域投资的严重不对等:如从1990-2015年,美国对中国基建领域有76起投资,而中国对美国却只有两起。中恒远策研究员张舒涵认为,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很多,但我们可以先从中国企业进入美国基础设施建设市场有三大难点展开并进行后续的系列深度解析:

    1. 美国外资投资委员会对外商投资进行国家安全的审查,而基础建设,尤其是电力、铁路等关键基础设施,则是有敏感因素的领域。若不能通过委员会审查,中国公司则无法在美进行投资,整个交易无法开展。同时,该委员会的审查具有一定的政治性倾向性:例如,2015年中国对美投资仅占0.51%,而被调查的投资项目数量却高达29起,位列第一。

    2. 美国总统特朗普的“买美国货,雇美国人”(Buy American and Hire American)政策同样适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且特朗普政府视扩大就业岗位数量为执政目标。这使中国企业中标美国基建项目的难度有所提高。中恒远策研究员张舒涵认为,中国企业应当注重美国本土化经营,并专注于提高美国就业岗位数量,而不是传统的资本、技术和劳务输出模式。

    3. 在具体的基建项目上,美国地方政府政策较联邦政策更为重要,且中国企业容易受地方政治对弈等因素限制。中恒远策研究员张舒涵认为,目前中国企业在项目层面与美国政府及民众打交道的经验相对较少,加之本地的竞争对手更擅长于与当地的社区及公会搞好关系。如果再加上中国企业的投资更容易被误导向政治化,则中标的可能性会进一步降低。中国企业需要深谙美国民俗文化,塑造良好的社会责任形象。

    (撰稿人:张舒涵,本文属北京中恒远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欢迎业内人士斧正与交流,电话:010-65667912;E-mail:topbrain@188.com)




    更多相关资讯

    电话:010-65667912

    010-65661992

    传真:010-65669928

    邮箱:topbrain@188.com